听新闻
放大镜
胡新发:不惰寸功,不负韶华
2018-08-01 16:00:00  来源:正义网

   2016年,是胡新发在合川区检察院工作的第十二个年头。十年如一日,他凭借着踏实的工作态度和不懈的钻劲儿,收获了累累硕果,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十佳政法干警、重庆市检察机关首届刑事执行检察业务竞赛“业务标兵”、全国检察机关首届刑事执行检察业务竞赛“业务能手”等称号。

  一连串荣誉背后,凝结的是胡新发多年来的辛苦和汗水。当被问及为什么这么拼时,他说:“有一句诗我很喜欢,也把它当成了我的座右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光阴易逝,我希望能在我所热爱的检察事业上体现价值,不负韶华。”

  勤学善思,笔耕不辍 

  从事刑事执行检察工作以前,胡新发先后在职侦、预防、公诉、研究室等部门干过。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始终坚持如一的两件事情就是学习和写作。2009年调整到监所科之后,他更是把这种勤学苦练的劲头发挥到极致。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监督依据多,政策性强,不下苦功夫很难精通业务。他从最基础的法律法规和业务指南入手,购买了大量刑事检察业务方面的书籍,办公桌上堆了高高一摞“大部头”,翻开每本书,他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勾画画做了笔记,对于那些实在生疏的知识点,他就摘抄到笔记本上以便随时翻阅、反复记忆。

  为了提高法律文书写作水平,增强法律文书的说理性,胡新发找来上级检察院评选出的优秀法律文书,仔细研究别人的写作思路,先是“依葫芦画瓢”模仿着写,自己反复修改打磨,然后再请领导点评,继而对照修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3年开展的重庆市检察机关监所检察法律文书评比中,他撰写的《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意见书》被评为优秀法律文书。

  胡新发善于思考总结,多年来坚持撰写信息和理论调研文章反映工作成效,撰写信息和典型案例23篇,其中2篇典型案例和工作信息被最高检刑事执行检察厅采用。在各类期刊发表调研文章10余篇,《论财产刑执行监督》一文被2014年“京津沪渝理论年会”采用,《合川区社区矫正状况》被合川区政法论坛评为三等奖。

  勤学如春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2013年,由于表现突出,胡新发成为重庆唯一入选全国刑事执行检察业务一级人才库的基层检察院干警。今年,他还受邀参与编写了由市检察院第一分院牵头编撰的《看守所检察工作手册》,这是对他理论和业务水平的最好肯定。

  直面挑战,厚积薄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胡新发一步一个脚印,在日积月累中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成为刑事执行检察条线公认的业务骨干。2015年,最高检组织首届全国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业务竞赛,经过分院、市检察院的层层选拔和激烈竞争,他顺利突围,与五分院干警张平一起代表重庆市检察机关参赛。

  作为全市两名参赛代表之一,各级领导都对胡新发寄予了很大期望,那段时间他承受的思想压力不言而喻。他说,“这场竞赛是对刑事执行检察业务的全面检验,对手又都是来自各个省市的精英,特别害怕自己不够好,辜负了大家的期望。”

  在压力面前,有的人还没上战场就先被吓退了,但有的人却会化压力为动力,把挑战当作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机会。胡新发属于后者,他深知通向山巅的路没有一条是笔直的,“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他告诉自己恐惧只会消磨意志,唯一的办法就是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全力以赴做好能做的事。

  为此,他制定了周密的备战计划,依照计划有条不紊地逐项推进。白天,胡新发照常工作,稍有空闲就“啃”知识点,晚上和节假日时间全部投入备考,无论多忙,都保证工作日5小时,休息日10小时以上的复习时间。

  为了提高复习效率,他常常一个人跑到阅览室去,一坐就是数个小时。为了提高竞赛所需的专项素能,胡新发有的放矢地开展针对性练习。为强化文书写作水平,他认真梳理总结优秀法律文书,打造好各类法律文书模板;为应对答辩,他请同事和培训期间的队友帮忙,向他提问刑事执行检察的相关问题,他即兴组织语言进行答辩,以提高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针对重难点问题,他对有关规定和材料进行了全面梳理,做到有备无患;临近比赛时,他每天专门花2个小时来加强计算机应用练习。

  经过200多个日夜的精心准备,胡新发在首届全国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业务竞赛中崭露头角,获得“业务能手”称号,并被市检察院荣记个人三等功。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他硬是靠着一股不怕输的韧劲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

  尽心尽职,监督有力 

  提起胡新发,刑事执行检察科科长刘永对他赞不绝口,直夸这个年轻人踏实、敬业又正直。对待工作尽心尽职,兢兢业业,开展法律监督刚正不阿,敢于亮剑。2013年以来,共发现和纠正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中的违法行为34件,发现并纠正刑期计算错误31人,发现并纠正监外执行罪犯脱漏管29人,成功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71人,有效维护了公平正义。

  2013年9月22日,胡新发在合川区看守所巡视检察时,接到在押人员苏某等人递交的联名检举信,称看守所值班民警殴打并辱骂在押人员。

  为了避免证据损毁和遗失,他赶紧调取了当晚的监控录像固定证据。随即对在押人员的伤情进行查看、拍照,同时对苏某等5名在押人员进行调查取证,并制作笔录。接着,胡新发找到涉事民警,当面向他们了解情况。两名民警态度强硬,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坚称是因为在押人员违反监规影响秩序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面对这种情况,监控视频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于是胡新发调出录像,在电脑上目不转睛地回看,对有肢体碰触的地方就一帧一帧地放,时长一个多小时的录像他足足看了三个小时。调查过程中,也有人前来说情,让他睁只眼闭只眼就算了,又没出什么大事,但被他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说,“驻所检察官的职责就是要确保刑罚执行活动得到正确实施,如果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正义得不到伸张,那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就会扫地”。

  最终,调查查明苏某等人控告情况属实,针对民警履职过程中违法使用械具、殴打在押人员的违法行为,他向区公安局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有关人员受到了处理。

  胡新发说,“法律监督对象都是权力机关,履职过程中只有依法依规,有理有据才能让被监督者心服口服。”

  今年2月,他接到在押人员袁某的申诉,反映区法院对其刑期折抵计算错误,未把其在四川省达州市看守所因同一行为被临时寄押的5天折抵刑期,要求依法纠正。

  刑期计算错误非同小可,事关在押人员的切身利益,他立即着手进行调查核实。他调来袁某的档案材料,仔细查阅了原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刑事裁定书、合川区看守所被监管人员信息详情等资料,并与袁某谈话了解情况。随后,又与达州市看守所驻所检察室取得联系,证实袁某确因同一行为被临时寄押5天的事实。

  为了不耽误时间,胡新发等人第二天天没亮就赶赴达州市看守所调取证据,不巧途中又遇到修路,一路缓行,回到合川已是晚上10点。

  从接到申诉材料、调查核实取证、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到法院纠正违法情况,前后仅用了一周的时间。

  “能让在押人员感受到公平正义,再累都值得。”胡新发说。

  真诚宽厚,上善若水 

  胡新发是典型的北方汉子,为人耿直仗义,真诚厚道。院里的老同志都管他叫“小胡”,年轻人都亲切地叫他“发哥”。

  刘永说:“我跟小胡共事了很多年,这个年轻人很大气,在个人荣誉和利益面前从不计较得失。”比如单位组织业务培训、活动竞赛或者评先评优时,在同等条件下他经常主动把机会让给其他同事。他幽默地说在好处面前自己不能当“包”公,应该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胡新发为人实在,乐于助人。不管是谁,工作上遇到棘手的问题找到他,他都会耐心细致地帮忙答疑解惑。在老同事眼里,他是个靠得住的好帮手,在年轻人眼里,他是个真诚温暖的大哥哥。年轻干警尤其爱向他请教,因为他谦和低调不端架子,除了解决问题本身,还会毫不保留地跟他们传授工作经验和学习方法。平日里,办公室、政治处要个数据找点资料,最先想到的也是他,他总会爽快地答应“没问题,我这就给你弄”。

  胡新发的口头禅是:“有什么需要的说一声”。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工作之余,胡新发爱打乒乓球,是院里出了名的乒乓球健将。他爱养花,家里摆满了精心栽培的各类植物。他爱做饭,每天坚持早起去菜市场买好当天做饭需要的菜品。

  无论对待工作还是生活,这个80后阳光大男孩都尽心尽力,尽情尽致,只为不惰寸功,不负韶华。而这样的人,恐怕时光也不舍得辜负于他吧。

  (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区检察院)

  编辑:贾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