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文化随笔 一个特别的清代女诗人
2019-03-25 09:19:00  来源:检察日报

  清代诗坛领袖沈德潜声名显赫,素来“以规矩示人”,不轻易施人褒贬。但他在编纂《国朝诗别裁》时,却破例对一位女诗人盛加赞语:“柔顺供职,妇德也。独能发潜阐幽,诛奸斥佞,巾帼中易有其人邪!每一披读,悚然起敬。”

  这位使沈德潜折服的女诗人名叫倪瑞璿。中国古代诗人灿若星辰,女性诗人却不多,蔡文姬、谢道韫、薛涛、李清照等世人耳熟能详,但对倪瑞璿却知之甚少。

  倪瑞璿,字玉英。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出生在江苏省宿迁县一书香门第。父亲倪绍瓒是位秀才,以才学闻名。倪瑞璿5岁时,家庭突遭变故,父亲不幸去世,孤儿寡母不善经营,家道旋即中落。母亲为维持生计,被迫变卖家产,带领几个小儿女,投奔住在雎宁的兄嫂。

  倪瑞璿的舅父樊正锡是雎宁名士,为人豪爽。他热情地接待了妹妹一家。不久,小瑞璿的聪颖引起他的注意。那是在她6岁的时候,樊正锡发现甥女常去书房偷听哥哥读书,便好奇地拉着她询问,不想小瑞璿竟将佶屈聱牙的《易经》一字不漏地背出。樊正锡惊喜异常,马上教她读书、作文。据《徐州诗徵》载,倪瑞璿“七岁学古文,八岁作《九河考》”,而且“箫管琴棋、攒花刺绣,翦裁刀尺,一见精晓”。确实是位稀有的才女。

  17岁的时候,倪瑞璿与家人踏青来到香火缭绕的龙兴寺。“龙兴寺”这个名称,本是附会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出家为僧的事迹而起的。倪瑞璿提笔写下五言诗《过龙兴寺有感》:“自从秦与汉,几经王与帝。功业杂霸多,岂果关仁义?”目光如炬的见识,流畅激愤的文字,很难设想会是一位纤嫩柔弱少女的手笔。

  19岁的时候,倪瑞璿曾经有过一次江南之行。在江宁,她寻觅六朝古迹。昔日花团锦簇的帝都,经过清兵血腥践踏,早已化为满目疮痍、荒凉破败的废墟。倪瑞璿吟道:“……高台风去荒烟满,废苑萤飞茂草生。往事不堪频想象,夕阳西下看潮平。”借古讽今,深沉而又委婉地抒发自己的亡国遗恨和沧桑之感。

  雍正四年(1726年),倪瑞璿嫁给了正在雎宁教馆为业的徐起泰做继室,那一年她25岁。婚后五年是她诗歌创作的旺季,现在遗存的一百余首诗,绝大部分是那几年的作品。

  徐起泰原籍宜兴,也是一位能诗善文的才子,只是仕途坎坷,屡试不中。倪瑞璿对丈夫“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感到愤郁不平。为此,她曾写过三首七绝,谴责考官“惯使奇编埋秋草,肯教才士步青云?”指斥科举制度埋没人才和它的腐朽黑暗。

  倪瑞璿婚后的咏史诗写得更加深刻。在《游南岳寺》诗中,作者鞭笞了南宋君臣苟且求生、任敌宰割的无耻行径;为岳飞、韩世忠等人壮志未酬、饮恨黄泉而扼腕叹息。在《读李忠毅公传》中,她歌颂李应升“犯颜挺上书,原忘计刀俎”的献身精神,称赞他“丹心照云霄,碧血洒囹圄”。而在《阅明史马士英传》中,则愤怒地批判昏主权奸“卖国还将身自卖,奸雄二字惜称君”。朗朗正气,跃然纸上。

  倪瑞璿还创作了揭露苛捐杂税,以及反映人民困苦生活的诗歌。在一首《无题》诗中,她写下:“蜗庐徒壁立,日午未炊烟。幸少催租吏,嗟无卖赋钱。”另一首《闻蛙》:“草绿清池水面宽,终朝阁阁叫平安。无人能脱征赋累,只有青蛙不属官。”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平民情怀殊为少见。

  当时的官场盛行一种丑恶的风气,官吏们一面残酷地压榨人民,一面又纷纷勒石立碑,宣扬自己的“德政”。倪瑞璿在《德政碑》诗中写道:“德政碑,德政碑,巍然耸峙官道陲。一碑未久一碑起,勒功纪绩悬累累。问碑底事年年立,后相成例如相袭。披荆翦棘开康庄,绝似浮图高几级。……空将柯斧戕山骨,石若有知应衔悲。”有学者认为,在历代女诗人的作品中,如《德政碑》这样深刻尖锐的政治讽刺诗,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引起了另一大诗人袁枚的激赏。

  遗憾的是,我们今人能见到的作品,只是女诗人生前著述中极小的一部分。她呕心沥血,毕生所作的诗赋文章六大本,皆在病危之际被她亲手焚烧了。倪瑞璿含泪向丈夫解释说:“妾一生谨慎,计犯天地忌者,此耳!曷用留之,以重余罪?”就在焚稿之后的几天,倪瑞璿含恨谢世而去,年仅30岁。倪瑞璿会令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俄国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如果说阿赫玛托娃是“俄罗斯诗歌的月亮”,那么倪瑞璿无疑就是清代诗坛的月亮。

  倪瑞璿去世后,徐起泰整理亡妻遗物,在箱箧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些遗漏的诗稿。虽然大部分诗稿已遭潮蚀和虫蠹,但仍有少量可以辨识的文字。徐起泰把它们整理抄录出来,定名为《箧存诗集》。

  编辑:徐艺萌